当前形势下,大多数企业都在积极的准备复工复产,纷纷进行自救,期望能够尽量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本文是马蹄社上海分社召集人、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的真诚分享,他讲述了疫情期间的心路变化、自救措施以及最新思考:“相比焦虑,最重要的仍是立刻行动”。作者:孙来春(林清轩创始人兼CEO)来源:马蹄社(ID:EbrunFeng)
各位同学,虽然我们很焦虑,但是事已经摆在这里了,所以大家还是要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实际上,我特别感谢马蹄社,它给了我很多鼓励,给了我们很多资讯。
在1月31日之前,我都是处在半崩溃状态。
林清轩有家线下门店、多名员工,要交租金,要发工资。春节期间本来是线下零售品牌业绩暴增的时候,相当于一个双11,但是这次业绩暴跌的程度,超出我们想象。最初,我认为能保持20%-30%的线下业绩,但是实际上只剩下5%-10%。我们有家店是关闭的,开业的店也是门可罗雀,连回来的员工都没有人敢去上班。
在这个状态下,以林清轩的现金流,我们只能够坚持两个月。所以整个初一到初七,基本上都是睡不着觉的状态。我想起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你是什么样,外面的世界就是什么样,你就是世界。
01
直面至暗时刻,寻求自救
我反观自己初一到初七的状态,抱着手机看病人的数字持续增长,但门店的业绩持续下滑,与病人的增长数字正好成反比。我想如果全国两千多名员工跟我一样,这样下去的话就像毛细血管破了、静脉破了,鲜血直流,但是还没有止血的办法。
后来马蹄社的贾班长(马蹄社发起人贾鹏雷)要组织一个会议,研究一下怎么办,同时也给我布置了个命题。于是就在1月31日做了一个深度的思考,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核心思想是,至暗时刻,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信里,我总结了必须把团队的信心鼓舞起来。
我分析了年经历的非典黑暗时刻。创立林清轩之前,我有一个商贸公司,开了五十家化妆品店,结果因为非典破产了。当时代理的是一个马来西亚的品牌,董事长回去吉隆坡之后就放弃了中国市场。不过,放弃了中国市场等于错过了中国这十几年来最快的发展速度,中国市场崛起了很多品牌,包括海外品牌和国内品牌。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所有危机背后都有机遇,但是这次的机遇到底是什么?我应该怎么办?我做了三点分析:
第一点是林清轩有什么、林清轩没什么,我们怎么干才能够活下来。
第二点是发现林清轩有两千名员工,这似乎听起来是缺点,因为要有很大一笔支出用来发工资,但这也是优点,因为有人在一切都好办。
第三点是有三百多家店,因为很多店铺不能开业,得去想办法交租金。
有店铺、有产品、有员工,没什么呢?店关了没顾客,这个对线下店的打击太大了。
在至暗时刻的信里,我阐述了一个观点——自救。
年非典过去了,有一些企业崛起了,一些企业倒下了。因此我这个时候不应该去沉沦,而是应该抓紧想办法自救。我们尝试找银行,但是没有厂房,贷不到款。我找到了年前接触的二十多个投资人,用尽了我所有的文采,写邮件或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