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
螳螂观察,作者
图霖
从被日韩品牌和欧美品牌挤压,到终于在国内找回“主场优势”,国货美妆近十年内的崛起速度,不可谓不快。
“头豹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年-01年中国美妆个护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9.5%,预计04年的市场规模将超亿元。
但与此同时,“重营销轻研发”的标签也被贴在了那些迅速崛起的品牌身上。随着流量优势逐渐消褪,品牌之间的竞争不得不回归理性,研发开始被摆在了新的高位。
国货美妆搞研发,“卷”起来了
不同于此前铺天盖地的流量打法,近期,国货美妆品牌在研发上的动作开始加快了。
花西子3月初在杭州总部宣布其构建东方美妆研发体系的5年规划:未来5年,花西子将投入超过10亿元,在多个产品创新、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展开布局。更早些时候,林清轩也开启了上海首家以碳中和为发展理念的现代工厂及科研中心。
当然,这并非全部。在《螳螂观察》看来,国货美妆的研发“内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各大品牌在研发层面的投入力度正在逐步加大。
花西子和林清轩均尚未上市,难以从时间维度考量其具体的研发投入。但从已经上市的品牌来看,它们在研发上的投入基本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饱受“重营销轻研发”诟病的完美日记,研发费用基本呈逐年扩大趋势。根据其此前的招股书,-00年,逸仙电商研发费用从64.1万元增至万元,3年间增长了5倍。而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逸仙电商01年全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超1.4亿元。
近两年频繁出现在国货美妆销售热榜的薇诺娜,亦是如此。根据其母公司贝泰妮最新发布的财报,01年贝泰妮研发投入金额为1.0亿元,较00年同期同比大涨了78.47%。既高于00年的.17万元,也高于年的.0万元。
诚然,仅超1亿的研发投入与欧莱雅等国际品牌动辄10亿的力度,尚不能比,但与自身相比,国产品牌对研发的重视程度的确肉眼可见地在上升。
其二,越来越多品牌开始自主/合作成立研发实验室。
花西子和林清轩并非最早开始在研发实验室上有动作的品牌。去年3月,新锐品牌HFP斥资过亿的研发大楼已正式启用。去年8月,更是有多个国货美妆品牌们在同一个月内,相继公布了在研发实验室上的动作。
8月初,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宣布,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成合作,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
8月19日,薇诺娜母公司贝泰妮也发布公告称,为聚焦云南特色植物产业,不断深入研究开发功效性产品,公司拟于昆明斥资1亿元设子公司开展试验技术研究等相关业务;
8月0日,溪木源母公司诺德溯源官宣,正式与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建设的功能性护肤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并且,部分实验室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据逸仙电商产品研发负责人透露,目前逸仙电商与纳米药物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已共同开发并落地多个原料,已在逸仙电商旗下多个品牌的产品中得到应用。
这或将成为一个新趋势。除了上述品牌,据“品观APP”不完全统计,包括优时颜、且初、肌肤猎人、毕生之研等近10个新锐国货品牌,都已拥有独立的研发中心或者与第三方合作的实验室。
其三,业内有成熟研发经验的人才正在被品牌们“哄抢”。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年初加入花西子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李慧良。
李慧良最早参与过上海家化旗下六神花露水的研发,同时也是美加净护手霜、佰草集产品的主创研发者,后面又在华熙生物担任公司首席技术官、副总经理。可以说,李慧良在化妆品研发领域30多年的经验,成功让其成了化妆品品牌的“香饽饽”。
但是,像李慧良这样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市场经验的人才,市面上并不多。对更多品牌来说,“退而求其次”地吸收高校人才的专业经验,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去年7月,华熙生物与北京化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建设“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合成生物学及绿色生物制造技术联合研发中心”。
不止华熙生物,根据“青眼”数据的统计,百雀羚、珀莱雅、上海家化和林清轩等品牌,均已与多所高校展开合作,以期巩固其研发实力。
效果也很显著。根据上海家化介绍,上海家化在与国内外机构、院校开展合作,每年新产品近个,获专利的有50-60个,其中发明专利就有15-0项。
值得一提的是,花西子除了“拜将”李慧良之外还在招兵。截至0年月底,花西子母公司研发人员已增加至超过00名,足见其对研发的重视程度。
总之,随着各大品牌在研发领域的布局加快,国货美妆品牌的下半场战役也正式打响了。
成熟之路,道阻且长
进一步来看,品牌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将重心从营销转移至研发,背后有多重因素。
一方面,多数品牌已经意识到,密集式流量打法难成品牌护城河。
比较显著的例子是,继完美日记走红并上市之后,橘朵、珂拉琪等品牌通过延续其打法,也迅速占领了消费心智。据ECdataway发布的《天猫彩妆/香水品牌预售榜单》显示,以YSL、雅诗兰黛为代表的国际品牌占了9席,国货品牌仅有新锐品牌珂拉琪上榜。
这并不意味着营销不重要。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品牌重视营销也在情理之中。只是,随着乘流量而起的品牌越来越多,消费者对品牌的考量维度也在不断进阶。这其中,与产品功效和成分挂钩的研发能力,尤其重要。
根据CBNdata,目前73%消费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