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已至,春归有期。在这样一个严冬,我们回忆着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颇为感慨。而给我们带来温暖感觉的,仍然是那些可爱的人。
我们常常感到庆幸,因为作为记录者,我们能够通过镜头,通过手中的纸和笔去记下这人世间的种种,人间万象汇聚,喜怒哀乐一线,我们的感受也如同四季一般鲜明。人间之所以美好,皆因风雨过后必有阳光,而能给我们带来阳光的,除了天气,还有人心。
02:40提到温暖,我们怎能忘记在这一年,那些奋战于疫情前线的英雄?又怎能忘记那些凭借一腔热血、救人于危难的普通市民?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一诺千金的义士、诚信感人的乡邻。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众生合作的过程”。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而是需要与他人产生各种关联的个体,这些关联,或许是我们主动去帮助和影响别人,或许是别人来帮助和影响我们。所谓“众生合作”,就是在这种互帮互助下达成“让生活更美好”这样一个共同目标。
于是,当看到医护人员不顾生死奔赴抗疫一线的时候;当看到普通志愿者自告奋勇出钱出力的时候;当看到残疾的养父殚精竭虑供养女上大学的时候;当看到八旬老人只因一句承诺而照顾村邻22年之久的时候……这些“众生相”,以其悲悯之态昭示了人间的大爱,让人深感其如高山大河,连绵悠长,荡荡莫能名。
年,我们深入湖湘大地,记录下多个正能量故事。我们执着于记录,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自觉,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来自人性的温暖和美好也在感染着我们。每年的“温暖留声”盘点,都让我们仿佛沿着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不断接近大善大美,这种被善和美浸染的感觉,我们是如此迫切地想要让每一个人都体会到。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对这世间的每一份善,我们都不吝给予最高的礼赞和最真切的祝福,因为这些善,一直都在毫无保留地、至真至诚地照拂世间,让最坚硬的冰得以被消融,让最凛冽的风得以被遮挡。职是之故,才有了让我们感动的温暖。
致敬,战疫英雄
护士布满道道血痕的“战士之手”
原声
“穿上防护服,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说不怕是假的。但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说‘非典那年我五岁,今年我22岁,那时候全世界保护90后,这次换我们90后保护世界’。”12月24日,再医院感染科护士胡佩,她不自觉地向记者扬了扬早已恢复如初的手,“如果连我们都害怕,都退缩,那病毒谁来消灭?”
因为这句话,年出生的胡佩进入了隔离病房,照顾有密切接触史或者有武汉暴露史的宝宝们。1月30日,医院感染科隔离病房工作的第四天,因为滑石粉和消毒剂的侵蚀,她的一双手道道血痕、惨不忍睹。
▲护士胡佩布满血痕的“战士之手”。
同事帮她拍了一张手的照片。三湘都市报率先报道后,这双手感动了全中国,被称为“战士的手”。随后的几天,不断有爱心护手霜从全国各地“涌向”医院感染科,伴随手霜而来的还有暖心字条。“坚守的英雄们,感谢你们用双手守护了患者,你们这双最美的双手,我们来守护!”
“穿上防护服就不紧张了,穿上工作服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胡佩说,直到今天,想起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爱与关心,仍会不由得心里一暖,“爱能治愈一切!”
湖南出征武汉抗疫第一人,指导医疗队员1.5万人
原声
“保护医务人员、保护病人是我们的天职。”
武汉坚守72天,又逆行驰援黑龙江省、吉林省、大连市等地抗疫数月,一共在抗疫一线“鏖战”天,这是58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专家吴安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战绩。
1月21日,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吴安华成为湖南首位支援湖北的医疗专家。
在武汉,吴安华当起了“培训师”。医院、医院、医院检查和指导感染防控工作及医生个人防护工作,另一方面,他要往返武汉各地为国家医疗队和各省医疗队队员培训感染防控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知识。为了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他每天都在赶场,午饭和晚饭都在车上解决,累了就靠着眯上十几分钟。在武汉的72天,吴安华讲课场,培训了支医疗队共多人。吴安华用专业和敬业,构筑起前线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墙,为“创造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员4.2万余人无一人感染的‘中国奇迹’”作出了突出贡献。
4月16日,从武汉凯旋解除隔离的第一天,吴安华又奔赴哈尔滨市,指导黑龙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5月10日又从哈尔滨市转战吉林省,指导舒兰市聚集性疫情防控……这位连轴转的“硬汉”身体并不好,曾因心梗放过3个支架,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但每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都主动请缨,冲锋在前。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吴安华教授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两项殊荣。
长沙90后志愿者“逆行”武汉65天
原声
“忘记郑能量,记住正能量!”
“如果没有党的恩惠,没有政府的关怀,没有社会好心人的支持,没有学校师生的情义,我不可能完成学业,不可能在绝望中重生。”“太多太多的温暖和真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危难时刻,我应该站出来。”12月23日,记者再一次回访郑能量,他仍然感慨良多。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位27岁的长沙伢子在朋友圈立下“生死状”,大年初一毅然驾车前往已经封城的武汉当志愿者,“接受最脏最累的一切任务。”
▲年终将至,郑能量写下“相信温暖,祝福善良”的寄语。
这一去,就是65天的坚守。每天驾驶“湘A”牌照的车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义务帮助需要出行的市民,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运送医疗物资,为社区的病残、空巢老人和贫困户募集并运送米面油、蛋奶、蔬菜、水果。每天凌晨四五点入睡,早上九点出发,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常常吃着饭就接到求助电话,放下电话立马出发……
不是武汉人,没在武汉念过书,也没有亲人在武汉,却选择“逆行”武汉。“我只是想来报恩”,郑能量的回答简单而真挚。自小家庭条件困难,是政府和社区源源不断的关怀给了他鼓舞。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考上了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年通过专升本考试考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年12月进入湖南建工集团华东工程局安徽分公司工作。
奋不顾身的举动是为报恩,更彰显大义。在疫区的日日夜夜,郑能量每天奋战十七八个小时,跑四五百公里路,饿了就吃碗泡面,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脚不旋踵,车不结辙,为寒冬中的武汉增添了一份珍贵的温暖。而郑能量却说,“忘记郑能量,记住正能量。”
9月8日,郑能量获评“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如今,他从抗疫一线回到基建一线。面对即将到来的年,他的新年心愿是,褪去“光环”,继续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当好一颗“螺丝钉”,努力践行自己的理想,“一如既往做一个平凡人,继续传递正能量。”
致敬词
疫情突如其来,你们一路逆行向北。
援手同胞,山河不重光,誓不还家乡。
直面死亡,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天下心胸一直热血涌动,家国情怀没有地域隔阂。
逆行战大疫,危难显担当。
致敬,援手义举
3天内,六旬夫妇“接力”救人
原声
“救人只是‘本能反应’,以后碰到还会这么做!”
“三湘都市报报道我们的事情以后,有人找上门请我们开培训班,不仅能自救还能救别人。非常感谢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