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
我们大学近几年一直提倡大学生应综合发展,前几年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也在灌输着学生在大学应该多与社会接触,多学学人情世故等等,很多大学生对此奉为圭臬,进学生会忙乎很多学校内的事情,俨然成为一个小领导,可是在学业上毫无长进,考试考得不是知识,而是视力和运气,甚至是团队的配合。还有的学生破罐子破摔,对成绩抱有无所谓的心态,玩一天是一天,谁也管不到自己,人生百态可谓是集中在大学生活里。
很多的学长、学姐信誓坦坦的给学弟学妹们灌输一个思想,那就是大学最重要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那些校园的活动。事实真是这个样子吗?那些说这些话的人,信这些话的人最后如何?
大学生活里,最重要的是学习专业知识!
很多学生把校园活动当成自己主要事业,任何事都为此让路,忽视了学习,最后收获的就是挂科,补考,重修,甚至毕业延期。可以说抱有此想法的人,十个人里最少有七个是这样的下场,剩下的三个人一个是品学兼优,学习和活动两不误,一个是勉强通过考试,不耽误学习,而最后一个就是情商和手段超群,即使不学习一样能不挂科。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届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去药厂应聘,很多学生会的学生夸夸其谈,沟通能力在学生层面来说的确很突出,这时候主管问大家一个问题,护手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在场的人都傻眼了,因为这个问老师在上课总会提到,大家都有印象,可是记不得答案,只有一个不怎么说话的学生答了上来,最后只有他成功被应聘成功。之后这个主管说了一句话:“你们在校园里的学生会学到的所谓的沟通技巧,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我用两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培训出来,但是你们四年所学习的知识和专业素养,我短时间内培训不出来。
这就是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学语言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学小语种专业,在应聘外企的时候,主管不是看你这个或者那个,而是上来就用外语来沟通,来聊天,你能不能听懂,能不能说出话来,能不能说的流畅,这些比任何简历都能说明问题,况且现在所谓的证件,一些专业的等级证,也不是不能弄虚作假,但是你自己的真实实力,是骗不了人的。
有的大学,校风不正。辅导员,系主任,院长一黑到底,逢年过节收礼收钱,甚至在学生会竞选的时候,按“官”收费,还有的领导把用人的哲学使用的淋漓尽致,让学生们以为这就是人生的事业,为了学院的荣誉可以抛弃一切,而一些学生也学会了吃饭宴请之风,考试前后请老师领导吃饭,似乎成了考试月的必选项,吃什么、喝什么俨然成为了一股风气,一门学问。毕业前挂科多的同学,也开始琢磨歪魔邪道,找一些老师和领导,教务处成了校园里受差生“敬仰”的地方,一些领导收人钱财,替人办事,小手一点,挂科都取消,学生顺利毕业,双方皆大欢喜。
老师的职业素养固然有原因,但与校园的风气,是分不开的,有的学校的老师,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就是靠这样的方式在学校任职,一些学生在学生会工作,在为人处事上比别人优秀,事后留校任职,而有过这种经历的老师,的确在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方面,优于别人,所以他们任职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侧重这个方面,因为在这些方面上,他们是专家。
时过境迁,现在的工作,更多需要的是过硬的实力和专业的知识,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重不重要?答案当然是很重要,这是你能力的一种体现,但是与学习专业知识相比,这不应该是首选项。不要为你不学习的懒惰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学习固然是苦,但收获的是甜;不要为你虚荣的自尊心找放纵借口,学弟学妹们叫你部长、主席,甚至见面对你点头哈腰表示尊敬,很多人非常享受这种虚荣心,非常喜欢这种感觉,无法自拔,而当你毕业后,你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虚荣,有什么用?多夸你几句,你能平步青云,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次教育部出台这项规定,在根源上治理了大学校园的“乱象”,大学终究是学校,大学生终究是学生,学生就应该有学生的样子,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剩下的东西,你自然而然就会学到,每个年龄段应该干什么事情,你要把握好,该学习的时候就好好学习,如果你学习学的优秀,可以尝试一些事情,但是前提不要耽误学业,这也是教育部出台这项规定的初衷。
同学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未来你们的发展平台会有很多,而现在的大学生活,就是你们以后发展的基石,好好学习才是成功的王道!
本文由原创小排骨原创,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