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坨英俊的五花肉ID:gh_2ad」
1
我是看过爱情神话的。
既不是冲着爱情,也不是冲着神话去的。实际上我看的是枪版,他们都在讨论,我就抽空瞥了一眼。
难就难在我还能看完,这就很难得。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片。
好就好在,不把观众当傻子,懂得尊重观众。知道这帮上海土著喜欢啥,追求啥。
除了电影名字稍微磕碜一点,台词设计还是蛮灵的,起码不是把一些流行的老梗炒来炒去。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一群人在围着看费里尼的什么名作,但是一样打瞌睡吃东西上厕所,一样会无聊。
给我的启示是,无论再经典的电影,包括名著,如果脱离时代太久远,再怎么经典,也令人无法欣赏。黑泽明的黑武士,还有七宗罪什么的,我就三分钟就看不下去。
电影尊重观众就尊重在这里,它不装,不端着。
如果最后一幕大家都全神贯注,激动万分,欢呼雀跃,热烈讨论,就反而有点过了。
只不过我们现在很多事都是这样,比如春晚。
2
好就好在它真实:李小姐的那一夜不过是断了高跟的名牌鞋,格洛瑞亚的那一夜只能是需要收款的画作,蓓蓓的那一夜或许是鲫鱼汤多加的调料。
她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乌讲起他的那一夜,原来爱情可以是男人一生的海啸,倾覆一座城的波涛……仿佛很美好的样子,像个神话,但是回过神再看看老乌本人,她们就会出戏,大概率会觉得女神眼瞎。
已经活到了不会为一张素描而心动的年纪,爱情终究属于神话,不如护手霜和点心值得回味。
年轻女性哪懂这个?
电影中的三个女性,李小姐看条件应该和两万多一双的高跟鞋不太配,格洛瑞亚则每天生活在幻想中,蓓蓓出轨离婚但没有变成怨妇。是上海女性的群像?还是第三代郭敬明的小时代,要不就是爱情呼叫转移,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很明显的。
她们都有着美好的人生。
3
豆瓣评论说:
“电影的观众画像应该是照着豆瓣来的,一群住在大城市的老破小里不工作的寂寞中年人,嘴上说的都是艺术,脑子里想的都是做爱,喝着打折的酒吹着当年的牛,连街边鞋匠都在谈论阿姆斯特朗和哲学,喜欢自嘲但拒绝批评,偶尔被拆穿要一顿爆锤回击,看费里尼的时候都在吃东西打瞌睡,完了再在社交网站给好评。”
点睛。
whatever,我能看完,看完了还没骂娘,那就是好片。
有钱有闲能吃荤打屁,这样的生活才TM是神话。
爱情什么的,
我呸。